网上有关“果蝇基因连锁遗传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果蝇基因连锁遗传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题:因为雄果蝇完全连锁,所以雄的基因型BbVv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产生BV和bv,另一种就是产生Bv和bV,而雌果蝇非完全连锁,所以基因型为BbVv的可以产生BV,Bv,bV,bv,然后两种情况交配产生的子代基因型都是正好7种,第一种情况是BBVV,BBVv,BvVV,BbVv,Bbvv,bbVv,bbvv,第二种情况就是产生BBVv,BBvv,BbVv,Bbvv,BbVV,bbVV,bbVv.所以选7种. (和楼上的一样)
补充:
1.女人的双亲没有病,而她的弟弟却是白化病患者,所以说她的双亲都是白化病基因携带的杂合子,所以女人为Aa基因型的概率为2/3,而题目中已经知道的男人是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70。然后Aa*Aa进行的杂交,其概率为1/70* 2/3 * 1/4 = 1/420
2.在1000个位上任意选取4个不用的数字其排列组合即是```4*4*4*4*4`````````````共1000次,则为 4^1000种
3.4个aabb,4/36=1/9,占了1/9,根据哈迪温伯格的P^2+2PQ+Q^2,则可以算出ab概率为1/3,同理AB的连锁遗传的概率为1/3,则重组的为1-1/3-1/3=1/3=33%
4.根据常识可以知道,蜜蜂的乳白眼位于X染色体上,故雌蜂的基因型为XBXb,雄蜂的基因型为XBY(B在字母右上方,我打不好,见谅~~),所以雌性全为正常,雄的均分,明白了吧?
上面的都是我很认真的打的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最近在学高中生物奥赛,嘿嘿,所以帮你做了
首先选用具有这两对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前题是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生物个体(纯合体)进行杂交,得到F1。例如AABB×aabb,F1为AaBb。然后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1)F1自交,如果后代出现了四种表现型,并且比例为9∶3∶3∶1,那么可以判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因为Aa、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b可以产生四种配子,即AB∶Ab∶aB∶ab=1∶1∶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会出现A—B—∶A—bb∶aaB—∶aabb=9∶3∶3∶1。
如果后代不是这样的结果,可以知道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连锁遗传定律。设A与B在一条染色体上,a与b在一条染色体上。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发生交叉互换,那么AaBb只产生两种配子,即AB∶ab=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会出现A—B—∶Aaabb=3∶1,这种情况属于完全连锁。一种情况是发生交叉互换,那么AaBb会产生四种配子,即AB、Ab、aB、ab,其中AB、ab占多数,Ab、aB占少数,这样随着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后代也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但表现为A—B—与aabb性状的占多数,A—bb与aaB—的性状占少数。这种情况属于不完全连锁。
(2)F1测交。根本(1)的分析,可以顺利推知,如果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那么可以知道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它们遵循自由定律。如果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那么可以知道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为完全连锁。如果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但与亲本性状相同的个体占多数,重组类型的个体占少数,为不完全连锁。
AB:ab=3:1
完全连锁说明了在产生配子时两基因不会分开重新组合,则配子只有AB和ab这两种。所以自交组合后基因型是AABB:AaBb:aabb=1:2:1。
因为A、B对a、b分别为完全显性,所以AABB和AaBb的表现型是一样的,都是显性的。所以子代表现型是AB:ab=3:1,双显性是双隐性的三倍,没有单显性。
连锁遗传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例如使玉米子粒糊粉层成为有色的基因C为无色基因 c的显性,使子粒胚乳饱满发育的基因Sh为凹陷不饱满基因sh的显性。将使有色、饱满的(CCShSh)与无色、凹陷的(ccshsh)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CcShsh)再与无色、凹陷(ccshsh)的亲本回交(测交),产生8368粒测交子粒(它们虽然长在F1果穗上,但实际上已是测交子代Ft),其中有4032粒是有色、饱满的,4035粒是无色、凹陷的,两者分别与双亲的子粒性状相似;另有149粒是有色、凹陷的,152粒是无色、饱满的,两者都属于双亲子粒性状的重组型。所以F1测交产生的亲型测交子代为(4032+4035)/8368×100=96.4%,重组型测交子代为(149+152)/8368×100=3.6%。出现以上杂交和测交结果的机制是:①测交后代中亲型出现的频率多达96.4%,说明亲本之一的 C与Sh在从亲代对测交子代的传递过程中有伴随不分的趋势,亲本之二的 c和sh也表现同样的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C-c和Sh-sh两对基因是在1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前一亲本的基因型为CCShSh,后一亲本的基因型为ccshsh,因而F1的基因型为CcShsh。照理,F1要产生CSh和csh两种亲型配子,它们与测交亲本的csh配子受精结合,会出现和两种与双亲表型一样的测交子代。②测交后代中出现3.6%的重组型个体,是因为F1的少数孢母细胞在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染色体在C-c和Sh-sh之间发生了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从而产生Csh和cSH两种重组型配子,它们与测交亲本的csh配子受精结合,产生和两种重组型测交子代。交换发生的过程是:如图所示,F1的某一孢母细胞内,C-c与Sh-sh之间,如果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产生50%重组型配子和50%亲型配子。既然上述测交子代中的两种重组型子粒只占3.6%,说明F1所产生的两种重组型配子(Csh和cSH)也是3.6%,换言之,F1有2×3.6%的孢母细胞,交换正好发生在 C-c与Sh-sh之间。
在使F1与隐性纯合体测交的情况下,F1产生配子时的交换率(交换值)与测交子代表型的重组率(重组值)是完全一致的。当F1的全部孢母细胞的交换都发生在某2对连锁基因的连锁区之内时,重组率为50%;当F1的全部孢母细胞的交换都发生在某2对连锁基因的连锁区之外时,重组率为0。但这两种极端的情形都很少发生,所以重组率总是大于0和小于 50%。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相距越远,则在它们之间发生交换的机率越大,重组率就趋向高值;反之就趋向低值。所以遗传学中就以某2个连锁基因之间重组值的大小,表示它们之间相对距离的远近,并据此绘制连锁遗传图谱。如C-c和Sh-sh是在玉米第9染色体的短臂上,决定玉米子实为非糯质的基因(WX)和糯质的基因(wX)与C-c和Sh-sh也是连锁的,其重组率分别为22.3%和18.7%
关于“果蝇基因连锁遗传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