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一言以蔽之,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句。
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他们崇尚老庄,大该玄理,一时玄谈之风盛行。庄子曾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东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老庄哲学的膜拜,反映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王羲之力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一反东晋士大夫沉溺老庄唾余谈玄的时风,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量齐观。王羲之的深刻之处在于,一方面他坦然承认生命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生和死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走肉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间充实丰盈。王羲之的这种对生的执著与热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前后期的诸多文化大家。李白的《拟古十二首》之九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其中虽然不乏人生的豁达,但也并无多少豪迈振奋的成分可言。
王羲之的笔下则涌动着热爱生命的激流,启示着后人不断书写瑰丽的生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