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互作名词解释

生活作者 / 姓名 / 2025-03-30 15:44
"
网上有关“基因互作名词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基因互作名词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网上有关“基因互作名词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基因互作名词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基因互作名词解释:一个性状往往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而一个基因也会影响多个性状。这些非等位基因在控制某一性状上所表现的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称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是指非等位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表现的现象。广义上,基因互作可分为基因内互作和基因间互作。基因内互作是指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作用。基因间互作是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互补,抑制,上位性等。

一、分类

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2.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3.叠加效应[又叫重叠效应(duplicate effect)]

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dominance)

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下位性: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此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

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显性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7.叠加作用

叠加作用: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当出现显性基因时,即表现出一种性状。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只有当多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相对隐性性状。举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芥果形遗传。

二、举例说明

1、基因互作:鸡冠的形状很多,除常见的单冠外,还有胡桃冠、玫瑰冠和豌豆冠等

互补效应: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应该9/16C_P_,3/16C_pp,3/16ccP_,1/16ccpp,由于显性基因C与显性基因P间的互补作用,只有9/16 C_P_在表型上是红花,其余的7/16都是白

2、积加作用:是指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例如,南瓜有不同的果形,圆球形对扁盘形为隐性,长圆形对圆球形为隐性。如果用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圆球形品种杂交,F1产生扁盘形,F2出现三种果形:9/16扁盘形,6/16圆球形,1/16长圆形花,在这里C与P是互补基因

3、重叠作用:是指不同对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这类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称为重叠基因。

例:将荠菜三角形蒴果与卵圆形蒴果植株杂交,F1全是三角形蒴果。F2分离为15/16三角形蒴果∶1/16卵形蒴果

基因工程动物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

splicing名词解释生物学如下:

剪接(Splicing),别名拼接、粘接、缝接,定义为酶催化使DNA裂片接合起来。从DNA模板链转录出的最初转录产物中除去内含子,并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RNA分子的过程。

splicing含义

1、又称拼接,粘接,缝接。(1)在基因操作中,酶催化使DNA裂片接合起来;(2)在切除内含子(introns)后,把保留的mRNA连接起来。

2、影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顺序地编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的影片的过程。

选择性剪接(也叫可变剪接)是指从一个mRNA前体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而最终的蛋白产物会表现出不同或者是相互拮抗的功能和结构特性,或者,在相同的细胞中由于表达水平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表型。

可变剪接,指的是通过剔除其他序列,将RNA转录分子剪接成为不同的mRNA分子的过程。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可变剪接上存在着特异性。剪接抑制指的就是对可变剪接的抑制。

选择性剪接名词解释

是指从一个mRNA前体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使得最终的蛋白产物会表现出不同或者是相互拮抗的功能和结构特性,或者在相同的细胞中由于表达水平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表型。

方式

选择性剪接的类型包括外显子遗漏性剪接选择性剪接、选择性剪接、相互排斥剪接和内含子保留剪接。真核基因中内含子的存在是可变剪接的分子基础。若可变剪接产生的mRNA差异仅在非翻译区,因此产生的蛋白相同,差异区对翻译起调控作用。

遗传学常见名词解释

细胞工程:指以生物细胞或组织为研究对象,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工程学操作,从而改变生物性状,以获得生物产品,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科学。

去分化(脱分化):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分化细胞的表型不稳定,基因活动模式发生可逆的变化,细胞脱离原状态回复到分生状态。

再分化:脱分化细胞失去分化特征,但在某些特定条件诱导下,可再次开始新的分化发育进程,最终形成各种组织、器官或胚状体等。

 遗传学是一门学科,研究生物起源、进化与发育的基因和基因组结构、功能与演变及其规律等,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分子肿瘤学词汇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Part 1

 1、并显性?共显性(codimance):双亲的性状在F1个体的同一个细胞上得以显现。

 2、条件显性(condition dominance):显隐性可依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3、从性遗传:指某些性状可依据不同的性别而呈现显隐性关系。

 4、致死基因(lethal gene):导致个体在生育期前死亡的基因。

 5、隐性致死?纯合致死:基因在纯合的情况下致死。

 6、适合度(fittness):不同GT在同一种环境条件下存活的百分率。

 7、选择系数(selective coefficlency):不同GT在同一种环境条件下被淘汰掉的百分率。

 8、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

 9、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ce):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

 10、镶嵌显性(mosoic 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在F1个体的不同部位同时显现。

 11、反应规范(reaction norm):同一种GT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程度。

 12、表现度(expressity):在一群体中,同一GT的不同个体某种PT呈现的百分率。

 13、外显率(penetrance):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同一种GT表现完全显性的百分率。

 14、一因多效?多效性(pleictropism):一对或一个G影响多种性状的表型。

 15、表型模写(phenocopy):一种GT在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表现出类似另一种GT的表型。

 16、显性致死:基因在杂合的情况下也致死。

 17、伴性致死?X连锁致死:在X染色体上有致死基因。

 Part 2

 1、连锁(linkage):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2、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两对基因的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产生亲本配子,而没有重组型配子产生的现象。

 3、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除有亲型配子外,还有少数的重组型配子产生的现象。

 4、连锁交换定律内容: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多数随所在染色体一起遗传,若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可产生少量的重组型配子。

 5、交换率(crossoverate):又称交换值或重组率,指交换型配子数占观察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6、抑制作用(inbibitional effect):某显性基因本身并不直接控制性状的发育,但可抑制另一种基因的表达。

 7、显性上位(dominant epithesis):一种对显性基因的产物抑制另一种显性基因的产物,只有在上位基因不存在时,被遮盖的基因才能表达。

 8、隐性上位:一对隐性基因影响另一种或多种显性基因的表现。

 9、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等位基因无显隐性关系,所有的表型值是在隐性纯合体表型值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大写基因即增加一个常数值(效应值)。

 10、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其遗传方式总与性别相联系。

 11、配子致死(gametic lethal):致死配子期发挥作用而致死。

 12、合子致死(zygotic lethal):致死基因在胚胎期或成体阶段致死。

 13、复等位基因:在一个群体中,一个基因位点有3个或3个以上的基因成员,它们共同控制同一性状的发育,这一系列G称复等位基因。

 14、基因互作(Gene interaction):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类型。

 15、互朴作用(complementang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显性基因相互补充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缺少一种显性基因性状不能表达。

 16、连锁群(linkage group):一对或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而遗传,这些基因统称为一个连锁群。

 17、相引组(coupling series):在杂交的双亲中,一个亲本具有两种显性性状,另一亲体具有相应的两种隐性性状,这种杂交组合方式称相引组。

 18、相斥性(repulsion series):

 19、基因定位(mapping):利用杂交,侧交和自交,分别求出基因间的交换率和相对距离,然后在染色体上确定基因间的排列顺序,这一过程称为基因定位。

 20、两点测交法:利用三次杂交,三次侧交分别求出3对基因间的交换率,然后进行基因的定位。

 21、三点测验法: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定,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2、双交换(double crossover):指在一个性母细胞内的一对染色体同时发生两次单交换。

 23、干扰或干涉(interference):在1对染色体中,1个位置上的1个单交换对于邻近位置上的交换发生的影响称干扰或干涉。

 24、正干涉:1个交换的发生减少了另一交换发生的概率。

 负干涉:一个交换的发生增加了另一交换发生的概率。

 25、并发系数或并发率(coindidence)

 26、连锁遗传图(linkage map):1条染色体的多个基因按一定顺序,间隔一定距离作线性排列的位置图称连锁图或遗传学图。

 27、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这种遗传方式称交叉遗传。

 28、体细胞杂交(comatic cell hybridization):又称体细胞融合,指将两个GT不同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体细胞的过程。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兼有两个细胞的染色体。

 29、异核体(hetero caryon):两不同GT,体细胞融合,形成同时含有两个细胞核的细胞称异核体。

 30、无性细胞系同线法:根据无性细胞系中某一染色体和某一基因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的现象,即可把此基因定位在此条染色体上。

 31、分子原位杂交法:利用一段顺序的单链DNA或RNA作探针,与解链的染色体上的DNA单链进行原位杂交,确定DNA或RNA所在位置。

 32、四分子分析(tetrad analysis):一次减数分裂的四个子细胞称为四分子,对四分子进行遗传学分析称为四分子分析。

 33、顺序四分子:链孢霉的四分子按照减数分裂的结果,依次排列在一个子囊内,这四分子称顺序四分子。

 34、第一次分裂分离:某对杂合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基因与着丝粒间未发生交换,这对杂合等位基因在M1时就彼此分离。

 35、第二次分裂分离:某对等位基因与着丝粒间发生交换,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没有分离,而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彼此分离。

 36、原养型(proto treph):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野生型菌株。

 37、营养缺陷型(auco troph):因丧失合成某些生活必需物质的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型菌株。

 38、基因转换(gene conversion):在染色单体间交换时,杂种DNA间的异常碱基对校正时,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从而出现基因不规则现象,称基因转换。

 39、转导(transduction):解毒噬菌体或病毒将供体细菌的基因传递给受体细菌的过程。

 40、转化(transformation):一种生物吸收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转变后者遗传性状的现象。

 41、操纵子(operon):指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因的总称。

 42、内含子(intron):在一条未成熟的RNA中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区段。

 43、外显子(exson):在一条未成熟的RNA中切除内含子而后连接起来的的区段。

 44、质粒(plasmid):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小型环状裸露的DNA分子。

 45、附加体(episome):既能独立存在于细胞质中,又能整合在染色体上的质粒。

 46、Hfr: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嵌入到受体菌的染色体上,可引导供体基因快速地传递给受体基因,从而使受体菌的重组频率大大提高,故这种染色体被整合进F因子的受体菌称Hfr.

 47、部分二倍体(partical diploid):既带有自身完整的基因组,又有外源DNA片段的细胞或病毒,称部分二倍体。

 48、中断杂交位图:根据基因转移的先后次序以时间为图距单位来测定基因的连销关系。

 49、重组作用:利用Hfr?F-,在部分二倍体中,若两个基因相距越近,在重组体中出现的机会越多,两基因相距越远,在遗传的重组体中同时出现的机会就越少。就可根据重组体中某一性状单独出现的频率作为两基因间的交换率或图距,再进行基因定位。

 50、混合感染(mixed infection):不同结构的B1P可以同时感染1个细菌,并能在细菌体内进行基因重组。

 51、流产转导(abortive transduction):转导的DNA不整合到受体的细胞的染色体上,虽然不能继续复制,但扔能表达基因的功能的转导,最终将随细胞分裂而丢失,也可能出现单线遗传

 Part 3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染色体上一个基因,某一位点上发生可以遗传的化学变化(结构改变)。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是由于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造成的,为等位基因和复等位基因形成的主要途径。

 2、形态突变型:指由于基因突变使生物体的某些形态改变而产生的突变型,又称可见突变。

 3、生化突变型:指没有形态效应,但导致某种特定生化功能改变的突变型。

 4、条件致死突变:在一定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但在其它条件下能够存活的类型。

 5、突变率(mutationrate):指突变的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6、中性突变:某此突变不影响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

 7、诱变突变:又称人工突变,指人为地对生物体施加物理或化学因素所引起的突变,可分为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

 8、同义突变:由于生物的遗传密码子存在兼并现象,在某一碱基改变后,在原来的某种aa的位置译成同一种aa,此现象称同义突变。

 9、错义突变:由于bp的替换,使一种aa的密码子变为另一种aa的密码子,在合成多肽时,译成了不同的aa,从而引起基因突变。此观点称错义突变。

 10、无义突变?终止突变:1对碱基的改变使其一aa的密码子的突变。

 11、移码突变:在正常的DNA分子中,1对或少数几对邻接的核苷酸的增加或减少,造成这一位置之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移位错误的改变,这种现象称移码突变。

 12、SOS修复:当生物遭到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后,DNA断裂,RecA基因被激活产生*****误修复酶,不以任何单链为模析聚合各种氨基酸,将DNA断链***************

 13、滚环式复制:(附加体、质粒、环状病毒)环状DNA一条链拆开或线状,内环复制,线状也复制。

 14、D环复制:双螺旋的两条链并不同时进行复制,轻链先开始复制,稍后重链再开始复制,当复制沿轻链开始时,重链上产生了D环,随环形轻链复制的进行,D环增大,重链后亦开始复制,最后两条链完成复制形成两条新的DNA又螺旋。

 15、基因扩增:DNA某一区段可单独取出进行复制,快速增生,形成大量的DNA片段以满足特殊需要。

 16、密码:mRNA上每3个核苷酸顺序翻译成蛋白质的肽链上的1个aa,称之为密码。

 17、转录(transcription):以一条单链DNA单链的某一基因区段为模板,合成RNA,同时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的过程。

 18、操纵子(operon):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结构基因的总称。

 19、顺反子(cistrsn):即结构基因,为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约1000bp.

 20、突变子(muton):一个顺反子内任何一突变位点,发生变化产生突变表型,即一个基因内产生突变表型的最小单位。

 21、重组子(recon):两个突变位点之间可发生交换产生野生型的最小单位,即不能由重组分开的基本单位。

 22、互补(complementation):指两个突变型同时感染E.Colik时,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缺陷,共同增殖,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原来的两个突变型。

 23、重叠基因(everlapping gene):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基因共同一段DNA顺序的现象。

 24、断裂基因(splitting gene):在DNA分子的结构基因内既含有能转译的区段,也含有不转译的区段,这类基因称断裂基因。

 25、转座子(transposon):一段DNA顺序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此过程称转座。这段序列称跳跃基因或转座子,可分插入序列(Is因子),转座(Tn),转座phage.

 26、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将特定的目的基因提取或合成出来,在体外与载体结合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载体)引入受体细胞,经选择培育成新类型。

 27、复制子(replicon):像E.coli phase及质粒DNA独立复制的单位。

 28、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即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

 29、母体影响(maternal effect):子代的表型受到母亲GT的影响,而和母亲表型一样。正反交结果不同,受母体GT控制。?母本细胞核基因合成的物质影响子代表型的现象。

 30、核质互作模型:真核细胞内的C.N.G和C.P.G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们在信息传递上是互相制约的,在控制性状的发育上也是相互起作用。

 31、不育系[S?(rfrf)]:将选择到的雄性不育单株与可育的个体杂交再经连续回交培育而成的具有雄性不育特征且整齐一致的品质。

 保持系[N(rfrf)]:某一品系与不育系杂交后,能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的品系。

 恢复系[N(RfRf)]:某一品系与不育系杂后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特征。

 32、持续饰变:由于环境的连续影响而引起的表型改变,可以通过细胞质而连续传递好几代,不能隔代遗传,最终消失。

 33、细胞全能性: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34、蒙面信使假说(遗传颗粒假说):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如种子或卵细胞形成时,可产生大量的mRNA迅速被蛋白质包裹成信使颗粒(RNP),而在另一发育阶段受到刺激如种子吸水膨胀或受精,蛋白酶将信使颗粒上的蛋白质水解,释放mRNA从而大量合成蛋白质。

 35、自我调控模型:在某种aa或V合成的操纵子,若缺少这种aa或V,RNA多聚酶可迅速超过操纵基因对基因转录形成mRNA翻译出多种酶,合成aa或V,当aa或V含量达到一定量时,多顺反子末端基因产物酶可作为阻碍蛋白质,抑制操纵子表达。

 36、非组蛋白诱导模型:DNA带负电荷,组蛋白带正电荷,两者结合抑制DNA的转录,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某种带负电荷的非组蛋白质到达染色体上,与特定区段组蛋白结合的复合体使某一DNA区段裸露,可快速转录mRNA.

 Part 4

 1、群体遗传学: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化规律的遗传学。

 2、中性突变学说:生物的进化主要由中性突变决定的,这些中性突变经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再经隔离形成新物种。

 3、基因重排:通过基因的转座,DNA的断裂错接而使正常基因顺序发生改变。

 4、远端杂交:种以上分类单位之间的杂交。

 5、遗传平衡定律: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GT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即law of genetic eauilibriam.

 6、群体:指一群相互繁育的个体,一个最大的群体就是一个物种。

 7、基因库:1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称基因库。

 8、基因频率:G.F.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特殊型的等位基因在所有等位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由基因型频率推算得出。

 9、基因型频率:GT.F.某一群体中某一个体的任一特殊GT的占的频率,亦即某一群体某一G位点上任一GT所占的比率。

 10、适合度(fitness):指一个生物GT能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代的相对能力(W)。

 11、选择系统(selective coefficient):在选择的作用下,某一GT在群体中被淘汰的百分率(S)。

 12、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指G下在群体内由随机取样而产生的波动,即GF在小群体中发生随机改变的现象。

关于“基因互作名词解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