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
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 1、倒屣相迎的文言文中年既幼弱的“既”是什么意思1、这个既用它的一般意义貌似无法解释得通,估计理解为通假字“纪”2、第一个是个偏正短语,以待饿者是状语,表示目的,而因此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表示顺接,从和谢的都是黔敖,全句翻译为黔敖跟随在穷人后面向他道歉.第三个表示顺接(承),先是不吃,然后就饿死了.3、直是故意的意思 不是倒装,翻译为“五天之后天亮时”4、自就是自己分是分别之意 全句翻译为“(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稍前 翻译为稍微(略微)全句翻译为稍微向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5、这个而我觉得表示因果关系,翻译为“因此”“因而”,非要在你说的两种里选那就选顺承.6、南应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向南,南望就是向南方望去.。
3. “最后”用古文怎么说1、末——表示最后的时候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译文: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2、终——表示最终
出处:周朝·佚名《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3、竟——表示终究;终于
出处:西汉司马迁的《毛遂自荐》中的“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译文:平原君最后和毛遂一起走了。
4、卒——表示终于;最终
出处:西汉·司马迁《垓下之战》中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现如今我被困在这里,是上天让我灭亡,不是战争的罪过。
5、遂——表示终于
出处:西晋·陈寿《隆中对》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只是占据天时之利,也是因为人的谋略。
4. 文言文犬人中的中年是什么意思和弱冠、襁褓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襁褓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中年,指四、五十岁的年龄。
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陆游《闲游》诗:“老躯健似中年日,乡俗淳如太古时。”
者三个词见:文言文《犬人》原文(摘自《绘图双百喻》)有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凡诸百事,均不使为。
及志弱冠,衣食起居,须人料理,如襁褓然。 或有老者,劝妇人曰:“当教使言语。”
妇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 或有邻居,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
妇人答曰:“我在,彼何须自理。” 乃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
人名之曰:犬人 文章虽短,涵义却深。孩子不能自理的家长鉴。
孩子成人,路途漫漫。
5.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1、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汉语词语,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2、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一指四十岁的代称,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ī mìng zhī nián,孔子自称五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读音gǔ xī zhī nián,汉语成语,指人到70岁的时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百度百科-知命之年
鲐背之年。
1、鲐背之年,读音:tái bèi zhī nián 释义: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
2、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泛指老人。
3、该用法出自《诗经·大雅·行苇》,另见于《愈膏肓疾赋》《东门行寄陈氏》等文。此外,辞书《尔雅·释诂》《扬子·方言》《说文解字》均对这一用法有所解释,尤其《释名·释长幼》一篇,明确指出,九十曰鲐背。
15岁
15岁除了妙龄少女之外还有别的词语形容。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舞勺之年,汉语词汇,读音wǔ sháo zhī nián,意思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舞象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
生小:幼年。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及笄:指女子15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强壮:指四十。
艾:指50岁。
花甲(耳顺):指60岁。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耄耋:指八九十岁
黄发:指长寿老人。
鲐背: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