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名族英雄 郑成功 的父亲,字飞黄,小名一官。出生于公元1604年,去世于公元1661年,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第一大海盗。
这位民族英雄的父亲,一生应该是很传奇的。他18岁时,前往澳门随舅父黄程学习经商,在此期间受洗成为天主教徒,教名Nicolas,也称Nicholas Iquan。之后来往于东南亚各地,后来娶了一名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后追随大海盗 李旦 ,逐渐被 李旦 器重信任。1624年,郑成功出生后,郑芝龙归附“日本甲螺”(倭寇首领)颜思齐。滑稽的是父亲归附海盗,儿子却以驱逐海盗和外族被世人所尊敬。1625年颜思齐死,郑芝龙结合诸海盗首领,号称十八芝,拥有当时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力及商业团队,领导海贼数万人,经营走私与劫掠事业,横行于台湾海峡。他效仿明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割据政权。1628年,郑芝龙受到明廷招抚,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军入关,郑芝龙于是又投降清朝。
郑芝龙在17世纪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于在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重夺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台湾建立的政权,使得郑成功凭借他留下的海上基业,抗击清军,驱逐荷兰人, *** 。
郑芝龙一生翻云覆雨,凭借着自己一手创建的势力,在大海上挥斥方遒,好不快活。拿到今天来,指不定会受多少年轻人的崇拜呢!不过这位在东南亚海域举足轻重的海盗头子,结局却不怎么好。
1628年郑芝龙归顺南明,1646年不顾郑成功苦劝,投降清军。投降后,夫人田川氏自尽,郑芝龙被挟持上京,授精骑呢哈番,后又封同安侯。虽然清廷给了郑芝龙一系列官衔,实际上郑芝龙此时已是命悬一线了。因为明眼人都看的出,清廷之所以如此,打的是利用郑芝龙招降郑成功的主意。1654年,清朝命郑芝龙派其家人李德与郑、贾二位使臣送海澄公敕印入闽,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降。后清廷再次命郑芝龙四子前去招降,郑成功还是不降。再次拒降后,他给郑芝龙写信道:“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如此,郑芝龙极其在京家属皆被清廷处于死刑。郑成功以其父亲的死,全了自己的忠义。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郑芝龙是被儿子郑成功杀死的。但这种说法,应该是流传中出现的偏差。误将郑成功拒绝降清,最后连累父亲受死,变成了郑成功自己杀死了郑芝龙。这种说法,实不可信。
至于这位大海盗为什么会投降清朝,最后落得个被清朝所杀的下场。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郑芝龙是个海盗商人。商人重利,脑海里没有什么国家大义、民族大义的想法,只要你出的条件足够,投降并不是多大的事。他最开始依附南明,可是南明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气数了。所以当清廷拿着招降书,还给了他贝勒位时,郑芝龙二话不说就投降了。因为他其实并不想打仗,就像做买卖,得好处。对于郑芝龙二话不说就下令三军投降,其实清军也是很惊讶的。因为仗打到这里,该降的早降了,剩下的都是些老顽固。本来是例行公务,结果得来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清军非常高兴,所以郑芝龙一开始得到了很好的对待。如此,郑芝龙更将郑成功说的那句“夫虎不得离山,鱼不可离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被围。吾父当三思后行。”丢到了脑后。结果最后,得来个投降还被杀死的结果。
看看是不是这本,《回到明朝当海盗》 作者:给您添蘑菇啦
简介:嘉靖三十四年,海事研究生低调醒来。 这年头,书生扔下笔当海盗,海盗递来信等诏安。 这年头,皇帝炼丹药不能停,外面好污关不敢开。 可他们都不知道,这已经是大航海时代的年头了。 很快世界地图上就会插满五颜六色的旗帜。 而我自命天朝上国,也再不是世界的中心。 研究生知道这些,于是他努力研究,使劲生。 朋友太蠢,敌人太莽,不研究干不过去。 海洋太大,老外太多,不多生管不过来。?
中国著名海盗
中国海盗 “ 祖师 ” 孙恩
东晋末年,孙恩和卢循领导的海上大起义,从公元 398 年至 411 年,前后历时长达 13 年,有近百万人的海盗大军,转战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纵横东海、南海两大海洋。如此波澜壮阔的海上武装起义,是中国海盗史上所罕见的。
孙恩,字灵秀。世奉五斗米道。东晋孝武帝时,其叔父孙泰为五斗米道教主,在民众中有威信,敬之如神,教徒分布于南方各地。至孙泰遇害,孙恩逃于海,在海上聚合亡命,志欲复仇。公元 399 年,自海岛帅其党,杀上虞令,乘胜攻取会稽,队伍迅速扩大,壮大至数十万人。孙恩转战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南京、杨州等地。
卢循,字于先, “ 神彩清秀,雅有才艺 ” ,善草隶、弈棋,是个文雅之士,公元 402 年,孙恩作战失败投海自杀。余部由卢循为主,转战广州、长沙、南昌、南京和广东各地,于公元 411 年失败。孙恩、卢循海上反乱被称为 “ 中原海寇之始 ” ,为后世海盗活动提供了经验。后人常称海盗为孙恩,孙恩成了海盗的代名词,这就是海盗祖师孙恩的由来。
浙东 “ 海精 ” 方国珍
方国珍是浙东台州黄岩县洋山澳人,出身贫苦。史书说他 “ 身长七尺,貌魁梧,面黑体白,坚毅沉勇,力逐奔马 ” ,有歌谣 “ 杨屿青,出海精 ” ,为方国珍起义作舆论准备。元朝未年,公元 1348 年方国珍海上起兵,转战浙苏,二十年间分居浙东三郡,威行海上阻抢粮运,在推翻元王朝的武装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方国珍后归顺朱元璋,被朱称为威行海上的英雄豪杰。
东南私商领袖 —— 净海王王直
王直,徽州歙县人,少任侠,多智谋。 众所周知,明王朝闭锁国,实行海禁。王直长期从事海外走私贸易,开辟宁波双屿港,他既是海商集团首领,又是海盗魁首。那时候,江浙海上海盗分群分党,形势复杂。 “ 素有沉机勇略 ” 的王直依仗强大实力,攻灭多股海盗,千里海疆悉归王直控制。王直靖海有功,多次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上通商贸易,被拒绝,反遭官府水师围攻。王直突围逃到日本,重振旗鼓,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 1552 年,率庞大的武装船队进犯东南沿海,攻城掠地,江浙为之动摇,官军望风披靡。王直占据定海,自称 “ 净海王 ” ,后称 “ 徽王 ” 。
明朝廷武力征剿失败,就改换手法,逮捕了王直徽州老家的妻儿母做为人质, 派员日本,欺骗王直同意解除海禁开市通商,设计诱捕王直,王直入狱后两年,被朝廷下令斩杀于杭州官巷口,至死不屈。当时人言王直以威信雄海上,无他罪状,杀之无理。徐光启为他鸣不平说: “ 王直向居海岛未尝亲身入犯,招之使来,量与一职,使之尽除海寇以自效。 ” 十分明显,捕杀王直是不得人心的。王直临死前预言: “ 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 王直是明嘉靖时期徽州商人和东南海商代表人物,东海枭雄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海盗王陈祖义
明朝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明洪武年间,全家逃到南洋入海为盗。盘踞马六甲十几年,建立了迄今为止上世界最大的海盗集团,成员最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在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攻陷过五十多座沿海城镇,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明太祖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当时明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才1100万两,所以陈祖义成了有史以来悬赏金最高的通缉犯。后来,他逃到了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
国王死后,他召集了一批海盗,自立为王,陈祖义成为了渤林邦国的国王。明永乐五年,他诈降郑和,郑和识破他阴谋,施巧计发动突然袭击,当场杀死海贼5000多人,并将陈祖义活捉。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回国,并把陈祖义押回朝廷,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
明末 “ 海上大王 ” 郑芝龙
郑芝龙,字日甲,福建南安县石井乡人,明末著名海盗兼大海商。在海上拼搏几十年,演出独具特色的三部曲:早年离乡背井闯世界;继而当海盗,兼营海商,亦商亦盗;最后由盗而官,亦商亦官。像他这样一身商、盗、官三种名份与经历的人,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
郑芝龙从事海商活动范围广泛,从海上到陆地,从国内到国外,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有过接触。在海外商业竞争中,他善于经商,大获其利,成为富可敌国的大海商。当海盗时,拥有千艘舰船与十万部众,入仕明王朝后控制各种海船万艘,能号集大海船三千艘,可称之为世界史上第一个船王。明末,郑芝龙率领武装船队纵横海上,冲击闭关锁国的明王朝,屡败官兵,击退荷兰殖民者几次入侵福建沿海,消灭其它海盗集团,统一海洋,威震东南海上;后入仕任海疆将官, “ 坐论海王,奄有数郡 ” ,专制海滨,垄断海外贸易。
纵横东南海上的福建海盗蔡牵
蔡牵,福建同安县西浦乡人,出身贫苦,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被迫出海为盗。至嘉庆时,部众发展至 2 万余人,大海船二百余艘,蔡牵纵横海上十五年,曾攻略台湾,称镇海威武王。
中国女海盗郑石氏
在海盗黄金时期,最著名的中国海盗就是郑石氏。郑石氏出身妓院,1801年被海盗郑一劫持,郑一死后她成为当时最强权的女海盗船长。最颠峰时期,郑石氏曾掌控一支拥有数百艘船的海盗舰队。1811年,郑石氏终于决定接受朝廷的招安。郑石氏等率领配备1200门火炮的270余艘船只、1.6万名部众向朝廷投降,被清政府授为千总。郑石氏最终做出降清的选择,即使在当时也受到很大的抵制。就在他准备出降时,海盗内部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的也不在少数。郑石氏投降后,她留在香港和东南亚的海盗追随者就有数万人,他们一直拒绝朝廷投降。[2]
历史铸就了那个时期的海盗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海盗,虽然他们干的是在世人眼中罪恶的勾当,但在他们身上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坚毅勇敢,甚至是温情人性的一面。这些几百年前纵横于海洋之上的凶徒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的传说和财富,而还有另一种闪光的东西。
在海盗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开始走向了末期。商会势力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海盗集团,开始在历史上扮演另一种重要的角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像荷兰和英国成为了新一代的海上霸主。在大陆的东方,随着葡萄牙敲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对外政策尤其是对中国也开始起了明显的变化。倭寇的出现将中日这两个东方国家也迁入到海上势力竞争之中。然而,当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时候,“大航海时代”已经结束了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说到明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是一种愚昧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是如果我们深究一下原因,就会发现这个政策是有它特指的对象的,而非简单的全面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日本海盗,后来被称为倭寇。
关于倭寇出现的年代,有几种说法。如果纯粹从这个词语来说,早在公元5世纪,这个词汇就出现了。后来,倭寇所指称的对象一直有所变化,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基本上是指太平洋西岸地区的海盗,这些海盗或者以日本人为主,或者以日本为基地。我们现在说的倭寇是指明朝期间危害严重的那个时期。一般来说,倭寇从元朝开始侵扰中国沿海,到16世纪被剿灭殆尽,真正到了17世纪才彻底消失,其对中国危害最烈的时期前后跨越大约为300年左右。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倭寇的猖獗就是明朝海禁政策的结果,由此证明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的危害。我认为这种说法太简单化,倭寇的猖獗确实与海禁有关,但是不能简单归之为海禁的结果,而是互为因果。在元代以前,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都不错,文化交流和相互贸易都很多。因此,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基本上没有倭寇一说。但是在宋朝时期的朝鲜,倭寇就与海禁一起出现了。那个时候的朝鲜曾经下令,禁止国民与日本交易,其中,对于某些特殊交易的禁令非常严厉。宋朝是中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火药、印刷术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火药和印刷术很快就传到了朝鲜,但是,朝鲜为了防备日本,严禁火药技术外传,一旦有向日本人传授火药技术的,要被处以死刑。这条禁令颇为类似后来明朝的海禁禁令,当时明朝曾明确罗列禁止交易的物品名单,其中包括铁货、牛马、军器等物资,这种禁令明显是针对日本的。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包括朝鲜在内的海禁主要针对的就是日本的海盗。
日本是一个岛国,物资贫乏,长期以来文化也比较落后。在很长一段时期,更加靠近中国的朝鲜,比日本发达得多,朝鲜人在那个时候,把日本看成是野蛮人。日本的岛国特点,使得他们极为需要对外贸易。当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比较好的时候,朝贡贸易大致可以满足日本上层社会的需求。但是,由于对中国的贸易获利巨大,日本在各个时期都存在着与中国的民间走私贸易。由于日本开化较晚,素质较差,从事走私贸易的人经常行为不检,成为骚扰中国沿海的海盗。
唐宋时期,中日关系比较好。转折点发生在元朝征服日本的战争。忽必烈听信了朝鲜人的建议,两次发兵攻打日本,最终以失败告终。由于战争的敌对关系,敌对国之间的官方和民间贸易一律都被禁止。对于元朝如此,对于日本同样如此。但是,庞大的元朝损失一个对日本这样落后小国的贸易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失去了中国的贸易,则严重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从元朝开始,日本的民间走私行为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支持的海盗,中国的史书也开始出现倭寇的记载。也许是仰仗着战胜忽必烈军队的战绩,日本商人甚至驾驶武装船只来到中国,要求元朝政府开放贸易。元朝政府吸取了战败的教训,不愿再与日本人开战,便采取了海禁措施。虽然元朝期间,元朝政府也短暂开放过对日本的贸易,但是,由于日本商人的商业行为与海盗行为难以区分,史称“皆奸利小民”,因此,整个元朝的大多数时间,中日贸易基本断绝。倭寇的海盗行为就是从这时开始真正危害中国沿海地区。
明朝政府成立后,最初的主要威胁是逃窜的蒙古贵族,明朝政府便试图与日本开始建立良好的关系。由于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内乱,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其割据势力进行有效控制,海盗行为难以遏止,明朝政府便不得不采取了海禁政策。但是,只要日本政府稍稍稳定,明朝便立即与之展开了朝贡贸易,按照朝贡贸易的惯例,明朝规定了日本朝贡使团来华的次数、人数、船数。但是,做惯海盗的日本商人甚至身为代表日本政府的朝贡使团,在中国的行为也极其不检,坑蒙拐骗不说,还在中国多次杀人行凶。明朝政府不得不对日本进行惩罚。
明朝的惩罚手段有很有意思,日本刀是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之一。日本刀当时在日本每把的价格在800-4000文之间,中国政府收购的价格在6000-10000文之间,因此,朝贡贸易等于是给日本送钱。但是,日本朝贡使团屡屡在中国作奸犯科,在朝贡贸易赚明朝政府钱的同时,海盗走私也大量输入日本刀,因此,明朝政府对日本的惩罚措施之一就是,在一次朝贡贸易中,以300文的价格收购朝贡使团的日本刀。史料指出,由于当时日本中央政府的软弱无能,地方军阀封建割据,朝贡使团的人员大多都是不择手段赚钱的奸佞小人,加上对日本的朝贡贸易并没有减少海盗行为,明朝政府最终不得不停止对日本的朝贡贸易,并加强了海禁措施,以示最终的惩罚。倭寇也就因此越来越猖獗。
明朝时期,中国政府曾经多次要求日本管辖和控制海盗。当日本的中央政府还比较强大的时候,中国政府的这种外交交涉一般还能发挥作用,但是,当日本中央政府软弱的时候,日本根本无法控制各地自发的海盗。明朝倭寇最猖獗的时候,其实正是日本最为混乱的战国时期。即便在明朝政府与倭寇的激烈战斗接近尾声的时候,明朝政府还是允许了葡萄牙人在澳门的贸易基地,而且,倭寇一旦被清剿干净,明朝政府立即开放了海禁。因此,中国的海禁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闭关锁国,而应该是针对日本海盗的特殊措施。
宋朝时期朝鲜的海禁,丝毫不影响朝鲜与中国的贸易。元朝的海禁也不影响与阿拉伯人的交易。即便朱元璋颁布了海禁的命令,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还是派出了历史上最大的贸易船队,郑和下西洋就是对外贸易以及保护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当然,明朝对外贸易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更希望是由朝廷专控的朝贡贸易,但是,朝贡贸易主要是一种政治手段,它并不能阻止民间自发的对外贸易。而严厉海禁的对象其实针对的都是日本海盗。
上文说到明朝的海禁其实主要针对的就是日本海盗。再补充一下这个观点的理由。
1、明朝时期的中国沿海,朝鲜由于和中国关系良好,而且还有陆地交通,因此,不受海禁的影响。
2、东南亚现在称为印度支那的几个国家,明朝初期,越南还是中国的藩属国,后来成为明朝的一个省,直到宣德年间才脱离中国,因此,海禁对于越南也没什么影响,况且越南与中国之间还有云南、广西的陆地通道。印度支那其他国家的性质与越南类似。
3、东南亚现在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在明朝初期还很落后,没有多少贸易价值,即使有一些,靠郑和那样的朝贡贸易也足够应付,不存在多少走私的问题,而且,当时这些地区弱小的政丯府大多都是明朝的藩属国,因此,海禁对这些地区几乎也没有影响。
4、再往南,过了今天的新加坡,到了印度,包括阿拉伯地区在内,由于海途遥远,对外贸易比较容易控制在朝廷的掌握中。当时印度洋地区也有海盗出现,但是,由于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淡马锡与明朝政丯府的关系很好,明朝政丯府等于控制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印度洋的海盗很少能够穿越马六甲海峡危害中国。
5、日本列岛南端延伸的琉球群岛(现在称作冲绳)当时也是中国的藩属国,与明朝的关系也很好。一次朝贡贸易,足以让琉球国王发一笔大财。而中国皇帝为了政治的需要,是很愿意让那些忠心耿耿的小国王发财的。因此,海禁对于日本的近邻琉球国也没什么影响。
6、朱元璋颁布海禁令的时间,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早100年左右,因此,海禁对于西方世界也没任何影响,根本不存在所谓“拒绝先进文明”的成份。
明朝的海禁基本上就是针对日本海盗的。明朝期间,日本处于战国时期,其间短暂出现过中央政丯府,便立即向明朝纳贡称臣,官方贸易随即展开。日本中央政丯府的势力一旦被削弱,纳贡称臣便消失,官方贸易也跟着消失。而日本对于贸易的渴望,加上战国时期的混乱,造成他们的贪得无厌,官方朝贡贸易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财富欲望。从地理位置上说,日本列岛到中国沿海十分方便,而且轻易可以到达的地点范围很广,即使明朝曾经在宁波等地设立过针对日本的专门贸易机构,也难以在漫长的海岸线防范无孔不入的日本海盗。
因此,我们应该很明确地看到,明朝的海禁不是拒绝与先进文明交往,而是要阻断野蛮文明的干扰,其用意类似秦始皇当年修建万里长城,目的是要阻断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的破坏。所以,明朝的海禁换一个说法可以称之为“海岸长城”。顺便提一下,罗马帝国为了阻断野蛮人的侵扰,也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如果说是海禁政策引起海盗和倭丯寇,为何只有日本有大量的海盗?其他东南亚国家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