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怒伤肝 养肝理气按摩哪些穴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怒伤肝 养肝理气按摩哪些穴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0?2 5、肩井穴 按摩此养生穴位可以改善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腺炎。用拳头敲打肩井穴可缓解颈疲劳、使大脑供血充足、治疗头痛,同时还可除闷、宁心神。 6、肝俞穴 此养生穴位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按摩此养生穴位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7、足三里、三阴交穴 这两大养生穴位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8、太溪穴 此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深圳景田医院中医康复科专家介绍,中医认为,“肝藏血”,而“血能载气”。生气时,激烈的情绪就会直接导致气机紊乱,就会在人体里到处乱窜,让您身上很多地方都不舒服。每个人生气之后表现的症状虽不一样,但症状的背后,首先是您肝脏里储存的血和气的损失。所以,经常生气就会大伤肝脏元气,久而久之,就可能因怒火而气乱,使心神无主,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百病丛生。>>>>景田医院中医体质辨识(图) 以上是“?”的介绍,深圳景田医院聂主任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可通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根据辨识和诊治结果,制定出全方位的个性化养生调理或治疗处方,帮你舒肝理气。肝胆按摩主要集中在肝经和胆经的诸多穴位上面,对于不同病征的肝病和胆病,按摩的方法和穴位也是大有区别,对症下药,对症按摩,这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保健肝胆按摩法:
揉肝胆:3分钟左右。手法:在肝区域用手掌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轻柔按摩,再用手掌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轻柔按摩,此为一次,反复做三十次左右。
推胸腹:2分钟左右。手法:用手掌沿腹正中线,从剑突向下,往脐部推摩,反复做二十至三十次。 推肝俞、胆俞、脾俞、肾俞:3分钟。手法:用手掌沿背正中线两侧旁开1.5寸,由第十二胸椎棘突向第六胸椎棘突往上推摩。
此法具有下列作用: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肝胆,增强肝胆功能;恢复肝胆状态正常 ;调节增强消化功能;调养消化系统。
注意事项:
揉肝胆、推胸腹取仰卧位,推俞穴取俯卧位;
手法要轻松柔和,动作要不急不缓,协调有序 ;
肝胆区域有疼痛时,手法更需轻松柔和,并要加强交流,边轻松交流边推拿按摩;
要将沐浴露经推拿按摩渗透于肌肤深层,使其发挥作用。
按摩肝胆理气机法:
用拇、食、中三指撮捏右季肋部皮肤,自上而下进行捻动,反复操作3分钟。 张掌,一手掌或两手掌重叠,按放在右季肋部,自右向左横擦3分钟,使局部皮肤发热。
本法能直接作用于肝脏和胆囊,而加强肝胆的疏泄功能,使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情志调畅。 注意事项:
⒈捻时要用手指腹部,对称用力,做搓转活动,边捻边移动位置。
⒉配合点按背部肝俞穴和胆俞穴,效果更好。
肝胆疏泄按摩
泄胆
后腰外侧,肾下无肋处,上连肾中,下往外侧,沿髋骨、大腿外侧直下胆经络。按摩,拇指按住后腰肋上酸软点,顺逆时针揉,沿经而下,一路揉动,直到髋骨,用拇指按揉环跳穴、大腿外侧、膝头缝隙。胆经络胀,后肋隐隐作痛,一会即有排泄之意。 本法应对肝肾不足,胆汁淤积,无力推动,借按摩引动肝肾行气,鼓舞胆经络分泌之功效。 舒肝
前肋,剑突前竖徘两指处,右手叉腰,左手沿右小腹外侧来回揉动按摩18次。完成后,换左手叉腰,右手沿左小腹外侧来回揉动按摩18次。 这样按摩,经络气沿肝经络引动到大敦穴。同时也可以体验到小腹沿肝经络一线,虚寒,隐隐不适。来回上下按摩。肝气条达,腹部一线变粗,变深。眼部反应,太阳穴气往外鼓动,从侧角清透而出。手三焦经络反应,头目清晰,一身和煦。然后内脏行气。 平衡
按摩日月穴,平衡气血。右手叉腰,左手按摩右日月穴,按照从左到右的逆时针方向按摩。18次之后,换左手叉腰,右手按摩左日月穴,顺时针揉按。内心保持温和状态,温和的情绪,平静的身心,体验各经络行气。也是内驱虚寒,外透邪热的过程。 归原
一身平和之后,用手背交替揉命门。先左手顺时针,后右手逆时针。各九次。
按摩治疗胁痛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系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由于肝居胁下,胆附于肝,肝胆之经脉循行于两胁,故胁痛的发生,多与肝胆疾患有关。如《灵枢。五邪篇》上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器法时论》也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肝气郁结者
主证两胁胀痛,痛无定处,并常因情绪波动而增减,胸闷不畅,时欲太息,食减,苔薄,脉弦。分析肝喜条达,主疏泄,情志不畅,则气郁不舒,肝失条达,故见胁肋胀痛,并随情志波动而增减;气滞则胸闷不畅,时欲太息,太息则郁闷略散,而觉胸闷缓解;肝气乘刷,脾失健运,故食少。苔薄脉弦,是肝郁之征象。
选穴肝俞、胆俞、章门、期门、肩井、环跳、阳陵泉、绝骨、太冲。可重用推揉背腰利气法,搓擦痛点化瘀法,推揉胸胁疏肝法,拢揉胁下柔肝法,配用远端取穴利胆法。
瘀血停着者
主证胁肋刺痛,痛处不移,痛甚拒按,晚间尤重,或胁下可见痞块,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分析肝病日久,瘀血停着,络痹不通,气血不畅,故胁肋刺痛,痛处不定;瘀血积聚,故入夜痛甚。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均系瘀血停滞肝经,血气不通的表现。
选穴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此型以药物治疗为主,可选用推揉背腰理气法,推揉胸胁利肝法,远端取穴利胆法,搓擦痛点化瘀法,对症处之。
肝阴不足者
主证胁痛隐隐,绵绵不休,头晕目眩,虚烦少寐,口干唇红,舌红苔少,脉沉弦细或细数。
分析:肝病日久,肝血亏耗,精血不足,致使血不养肝,肝络失养,则见胁痛隐隐,绵绵不休;肝血虚,血不上荣,则见头晕目眩;肝阴不足,虚火扰心,则虚烦少寐;口干唇红,舌红苔少,脉弦细数,系阴虚内虚之征。
选穴肝俞、三焦俞、章门、阳陵泉、绝骨、太冲。可重用推揉背腰利气法,推揉胸胁疏肝法,推揉胁下柔肝法,配用搓擦痛点化瘀法。
若胁痛为经络阻滞型,证见疼痛较重,痛扯肩背,走窜肋下,咳嗽痛剧,可重用以下推揉背腰理气法,按颤痛点定痛法,还纳扭挫抱抖法,以疏经通络,理气止痛。胁痛其他证型的治疗,可根据兼证选用药物,参考以下基本手法对症处理。
基本手法:
· 推揉背腰理气法患者俯卧,医者立于其侧,两手多指交叉或左右分推背部,以右胁肋为主,叠掌揉膀胱经内侧线肝俞至三焦俞一段;侧掌滚以上部位;双拇指重叠分别揉右肝俞与胆俞,揉动缓慢,揉按交替,按压沉稳,反复操作。
搓擦痛点化瘀法单掌或小鱼际肌搓背部痛点,亦可用擦法和摩法,或用展形推。
· 压颤痛点定痛法令患者深吸气,医者叠掌快速轻揉背部痛点,待患者呼气时,作有节律地压颤动作。
· 推揉胸胁疏肝法患者侧卧,医者立于其后,两手自腋中线前后分推胸胁部,叠掌揉以上部位,以右侧为主。
· 推揉胁下柔肝法患者仰卧,医者立于左侧,两手交替推抚右胁肋下;然后,立于右侧,叠掌推揉以上部位。
· 远端取穴利胆法医者双拇指同拨阳陵泉、绝骨,按压双太冲。
· 还纳扭挫抱抖法若患者为肋椎关节半脱位所致的肋间神经痛,可用抱抖法整复错位,镇静止痛。令患者直立,两手交叉抱于颈部,医者立于其后,两上肢环抱其双肘,当其双足离地时,作上下抖动,多可听到上背部肋椎关节发出弹向。一般以每日作一次为宜。
通过分推两胁、掌揉上腹、只推中脘三个按摩动作可起到调理肝胃不合,疏理肝气,养肝护肝。
一、分推两胁分推两胁的动作是将腹部两侧的胁类部,也就是肝脏的位置,两侧斜着进行上下推动,持续动作5至10次,这样可以帮助自己理顺肝气,对胃腹的胀气所至的肝气郁结起到改善作用。通过坐位或仰卧位,结合一指禅推法,在两侧的胁肋骨处进行来回推动,每组保持5到10遍,在推动时速度由急到缓。上下交替进行。由于两叶楚是肝的主要部位,肝气环绕通过推动的按摩手法,可帮助起四下退散。
二、掌揉上腹对肝部的护理上需要选择早起或晚睡前进行。最好在按摩前先上厕所,排空体内小便,并洁净双手。选择仰卧的姿势,膝盖屈曲,整个身体呈现放松的状态。在按摩时左手放在腹部上,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到左手上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绕脐按摩五十次,随后在逆时针按摩五十次。按摩的时候要注意呼吸适中,控制手部力量适度。第二种方式是采取站立或仰卧姿势,放松全身,将两只手收尾重叠在腹部之上。沿着左胸到肚脐、心口到肚脐、右胸到肚脐这三个方向缓慢进行推动。每条路线持续15分钟。力度要保持在适中,速度上要缓慢前行,持续按摩到腹部有微微发热的感觉即可停止。
三、指推中脘中脘穴对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由于胃胀引起的肝气肿结可通过按摩此部位来疏通。指推中脘是指用我们的食指和中指叠交点住中脘穴,慢慢进行揉,每次进行的时间大约在2分钟左右,在揉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一丝酸痛,逐渐揉动后会发现身体出现微嗝感,胃部的憋涨感慢慢被消除,肝部郁结的症状也会慢慢被改善。
关于“怒伤肝 养肝理气按摩哪些穴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